厉震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戏剧学院二级教授,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电影学院院长,实验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三、第十四届上海市政协常委,第十三届民盟中央委员,第十二、第十三届民盟中央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教务处处长、研究生部主任、电影电视学院院长,上海市宝山区文广局副局长,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广局副局长。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出版个人著作:
1、《戏剧人格:一种文化人类学的学术写作》(2003,中国戏剧出版社)
2、《中国电影和电视的修辞学分析》(2004,中国戏剧出版社)
3、《集体有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中国戏剧电影电视文化行为的精神结构分析》(2008,中国戏剧出版社)
4、《体验文化现场》(2009,上海百家出版社)
5、《电影的转身——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运动及其文化阐述》(2010,文汇出版社)
6、《论原始戏剧与前卫戏剧》(2010,文化艺术出版社)
7、《中国伶人家族文化研究》(2012,文化艺术出版社)
8、《艺术的自在》(2013,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9、《童年方舟:厉震林剧作选》(2014,中国戏剧出版社)
10、《表演的意味》(2014,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1、《吾心吾论:厉震林电影戏剧文选》(2014,上海书店出版社)
12、《实验话剧导演人格研究(1987-2004)》(2014,文化艺术出版社)
13、《中国伶人性别文化研究》(2015,文化艺术出版社)
14、《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79-2015)》(2017,中国电影出版社)
15、《电影的构型:表演、文化和产业》(2017,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6、《文化的蝴蝶:中国式表演及其人文述评》(2018,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7、《文化即吾心:电影表演与社会表演》(2020,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8、《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49-1978)》(2022,中国电影出版社)
19、《新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纲》(2023,文化艺术出版社)
20、《史学与年谱:中国电影表演美学述评》(2023,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主创或参与拍摄电视剧《康熙王朝》《开漳圣王陈元光》、电影《昨昔》《蝴蝶不说话》《咸鱼要翻身》《肇事者》《黄飞鸿之武神林世荣》等。发表电影文学剧本《金鸟》《芝麻开门》等。
招生方向:电影史论研究;影视导演
招生类别:MA;MFA
聂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主要从事影视产业政策、影视文化批评和智媒融合影像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创新研究》首席专家。
著有《中国电影产业十年探察: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影游融合管理机制与传播业态研究》等。获5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历获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东方英才计划领军项目、首批国家文化英才工程。
兼任中国电视家协会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高等院校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艺术批评》副主编,学术期刊《电影艺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电影新作》等编委。
策划监制电影《我是医生》、电视剧《大江大河》《人生之路》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策划监制电影《春天的马拉松》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提名奖,主创电视专题片《光影空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音像类)奖。
联系方式:niewei@sta.edu.cn
招生方向:影视导演;电影史论
招生类别:MFA;MA
石川,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名电影学者、制片人、策展人。2001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现任上海戏剧学院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电影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终选评委等;曾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电影家协会第六、七、八届主席团副主席(2007-2024)、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文学顾问(2010-2020)等。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电影卷》(上、下)、《谢晋电影选集》(1-6卷)等学术著作13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400余篇。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与的影视作品有40余部。其中,监制剧情片《上海公园》入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06)、策划纪录片《记忆电影》获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特别奖(2005)、剧情片《到阜阳六百里》获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2010)、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女配角奖(2011)、中国传媒奖组委会大奖(2012);剧情片《甜心巧克力》获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之风”单元最佳影片奖(2012)、韩国光州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大奖(2014);任联合制片的纪录片《我的诗篇》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爵奖(2015);任艺术顾问的剧情片《第一次的离别》获第32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女配角奖”3项提名(2019);获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大奖(2018)、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最佳影片大奖(2019)、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竞赛单元“火烈鸟”大奖(2019)、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最受媒体关注电影人奖”(2019)等国际大奖;任发行顾问的纪录片《九零后》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奖(2021);2024年1月,应邀担任孟加拉国达卡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
2014年开始从事电影文化遗产保护与经典电影数字修复工作,已完成《舞台姐妹》(4K)《芙蓉镇》(4K)《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红色娘子军》《女篮5号》《画魂》(4K)《早春二月》(4K)等经典影片的数字修复。主持《大李小李和老李》(2K)、《乌鸦与麻雀》(2K)的沪语版配音制作与重新发行公映。2017年从日本找回流逝海外的珍贵国产电影《风雨之夜》,并在中美两国9个城市举办巡回影展;
2012年任上海电影博物馆总策展人,策展上海电影博物馆获欧洲“红点”室内设计大奖、中国文化部2013年度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荐大奖;在上海、浙江等地策展的项目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电影海报展》(2018)、《电影万岁:吴贻弓纪念特展》(上海2020)、《横店影视文化产业试验区成果展示厅》(浙江横店2020)、《浦东新场“电影·红色文旅小镇”》(上海浦东新区2021)、《“晋生·星片场”文旅综合体验场馆》(浙江上虞2022)、《赤子之心:谢晋百年诞辰纪念特展》(2023)等,先后6次荣获上海文物局博物馆陈列展览推介精品奖”并荣膺上海市获奖次数最多的策展人。
招生方向:电影史论研究
招生类别:MA
万传法,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剧,导演。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戏剧学院数智电影创制中心主任,上海戏剧学院电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静安区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上海戏剧学院副主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委员会理事,美国UCSC(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访问学者,奥中艺术家互换交流创作工作坊中方艺术家,曾任《电影研究》杂志主编。
主要作品:话剧《埋葬》(编剧)、话剧《我不是潘金莲》(编剧)、话剧《大漠飞鸿·常书鸿》(编剧)、话剧《意外访客》(编剧)、话剧《琼浆渡》(编剧)、电影《晚酌与仪式》(编剧、导演)、电影《盛宴》(编剧)、电影短片《大郎》(导演、编剧)、电影短片《酒和狐狸》(编剧、导演)、电影《318公路》(剧作参与)、电影《天目》(策划)、电影《冬蝉》(策划)、纪录片《寂静与禁忌》(艺术指导)、动画剧《无不想》(52集,编剧)、动画剧《布袋小和尚》(52集,编剧)、八集专题片《电影中的上海》(3集,编导)、电影剧本《孤儿与獒》(编剧)、电影剧本《刀与道》(编剧)等。其中,话剧《琼浆渡》入围第三届五粮液·《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终评入围;话剧《埋葬》入选第十届上海国际小剧场艺术节;话剧《我不是潘金莲》入选上戏艺术季;话剧《大漠飞鸿·常书鸿》(2019),获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资助奖。电影《晚酌与仪式》(Whispers in the Cloud)获第12届国际独立电影及剧本电影节提名;2025年阿根廷VastFlim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奖;《盛宴》(2019),获第23届爱沙尼亚塔林黑夜国际电影节“独立精神”单元最佳影片奖;第5届戴维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最佳外语片奖”。电影短片《大郎》(The Drone Over Corn Fields)获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官方入选影片;第二十三届“Dances with Films”电影节“最佳短片提名”,第六届乌拉圭蒙德维迪亚世界电影节“最佳叙事短片奖”;美国“Top Shorts”电影节2020年1月“最佳剧情片奖”,并入围年度奖;美国“Independent Shorts Awards”电影节2020年2月“最佳原创故事金奖”、“最佳剧情片银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铜奖”;南美洲“South Cinematographic Academy Film & Arts”电影节31#“月度特别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年轻男演员奖”、“最佳摄影提及奖”、“最佳男配提及奖”等,以及戛纳电影奖2020-2021年度“最佳亚洲导演奖”。短片《酒和狐狸》(Wine and Fox)荣获2022“Top Shorts”电影节“最佳叙事电影奖”;2022瑞典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短片奖”;2022年Beyond the curve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杰出成就奖”;2022年2月South Film and Arts Academey Festival“最佳月度特别奖”、“最佳剧情短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美术指导奖”、“最佳女配角奖”、等;Best Shorts Competition电影节2022年3月“最佳短片卓越奖”;日本国际电影节2022年5月“最佳短片特别关注奖”;“斯德歌尔摩金奖”国际电影节2022年8月“最佳叙事电影奖”;第41届新泽西电影节(秋季)最佳短片入围;“短片慕尼黑奖”电影节2022年8月“最佳导演奖”;维也纳独立电影奖2022年9月“最佳女演员奖”;“巴塞罗那独立奖”电影节2022年夏季“最佳独立男导演奖”、“最佳原创剧本奖”;“纽约电影奖”2023年9月“Best Inspirational Film”奖等等。
出版专著:《当代中国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想象与建构——“现代性”视野下的早期中国电影叙事结构研究》、《改编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的历史重述与理论建构》等;出版长篇小说:《黑线圈》;译著:《黑泽明的电影》;联合主编:《默片后的女性:历史的性别化书写与方法论》、《中国电影的跨文化制作与海外传播研究》、《新世纪中国“现象电影”研究》、《新世纪中国女性电影导演研究》等10余部;发表C刊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等全文转载并有多篇论文获奖。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电影的历史重述与理论建构研究》(16BZW157)、文化部艺术学项目《新世纪中国改编电影与产业关系研究》(14DC17)等。
招生方向:电影史论;编剧;影视导演
招生类别:MA;MFA
黄望莉,女,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影学院电影制作系主任,电影与媒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历史与理论,“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获得者。
学术兼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委会副会长,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夏衍电影研究会理事。曾创办《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期刊,原执行主编;现为《电影研究》(辑刊)、《中国电影、电视剧和话剧发展年度报告》连续出版物主编。
著有《海上浮世绘:文华影片公司初探》《政策∙机制∙文化: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政策导向与国家形象的推进》、教材《影视文学写作教程》等6部。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120余篇,其中2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电影年鉴》《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CUAA)》等期刊转载。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二等奖”、中国文联“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终评“长评”单元奖、并先后分别获得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论文“一等奖”、“专著二等奖”等3项荣誉。
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的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教育部后期资助、国家广电总局一般项目2项、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上海市教委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以上。两次带领创新团队,“上海电影学派与实践”重点创新团队(第一负责人)、“华语电影理论与实践”重点创新团队(第二负责人)砥砺前行。
招生方向:电影史论研究;影视导演
招生类别:MA;MFA
潘汝,女,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影视批评、影视理论及中外电影比较史研究。
主讲课程有《写作元素》《视听语言》《当代媒介文化研究》《电影语言修辞研究》等。作为主讲教师之一的《视听语言》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
出版专著《艺术之美与灵魂之思: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研究》,在《文艺理论研究》《当代电影》《上海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及《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东瀛稽考: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电影的周边传播》《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语用学际遇》等论文分别获得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四届与十七届“学会奖”学术论文二等奖。
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20世纪中外电影比较史研究》、浙江省教科规划项目《基于云技术的智慧教育的实践研究》等科研项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影视文化与民族主体性问题研究》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其中上海市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加快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获得第十三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
招生方向:电影史论研究;影视与新媒体研究;编剧学理论
招生类别: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