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视角城市空间中的“现代性” ——紫藤博士生学术沙龙(2023年第一期)分享

发布者:研究生部发布时间:2023-05-16浏览次数:18

 为涵养和传承优良学风,发挥学科优势,整合学术资源,赓续我校研究生学术品牌——紫藤博士论坛学术前沿交流机制,研究生部通过邀请学科领域的青年学者、专家及广大师生开展学术交流,有效拓宽学术视野,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20234251830,由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主办的“紫藤博士生学术沙龙”在华山路校区举行。此次交流分享的三位博士生分别为车晓宇(2019级话剧史专业)、陈萍萍(2019级现代戏曲专业)、魏星(2019级艺术管理专业)。三位博士生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从不同视角对城市空间中的“现代性”进行了阐述。同时,为增强学术素养,扩大学术沙龙的积极意义,研究生部聘请校内专家共同参与此次沙龙。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陈军老师、黄静枫老师、丁盛老师作为点评专家,对三位博士生的学术分享发表指导与建议,为此次博士生学术沙龙活动增添全新风采。

 

车晓宇的分享内容为《接受一种“现代”的感觉——从清末民初新剧画报看写实透视观衍变》。其主要追踪了清末民初的上海新剧画报中的图像嬗变,根据《点石斋画报》《大共和画报》《图画日报》《图画剧报》等早期图像画报中的写实观衍变过程,来例证近代上海市民与“现代性”因子的初遇。黄静枫老师指出,图像研究在现当代文学领域已有一定成果,若想继续对近代报刊图像分析有所拓展,不妨回归到话剧接受视角进一步进行考察。丁盛老师认同黄静枫老师的观点,指出可以进一步搜寻近代上海市民对于图像的接受史料加以佐证,使文章视角更加清晰。陈军老师也赞同二位老师的观点,指出此次分享作为大论文中的一节没有问题,如果作为一篇需要投稿的小文章看来,应进一步思考文章架构和问题意识。

陈萍萍的汇报的主要内容是《当代剧作家郭启宏先生对现代性的自觉追求——以他的现代戏创作为例》。分享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郭启宏现代戏中所选择的时期、人物、故事以及他的创作动机;第二部分总结了剧作是以复杂真实为核心的成长型人物;第三部分分析了郭启宏有意识将话剧编剧技巧运用于现代戏创作中;第四部分指出郭启宏的现代戏体现了打通古今的现代意识。郭启宏的作品构建了一个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做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而是以戏剧的形式去探索人性,给当下的现代戏曲创作提供了一种借鉴。丁盛老师的建议有如下几点:一是将文章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合并;二是标题还需再斟酌;三是如何定义成长型人物,使用概念还要更精准;四是文章还需要谈论其吸收了话剧技巧后的效果。陈军老师赞同丁老师的观点并补充建议文章中的小标题之间还需要增加逻辑性,指出文章最后的总结与正文之间关系并不紧密的问题。黄静枫老师赞同两位老师的观点,并补充指出文章的有机关联性欠缺,建议文章可以集中论述一个点,落到实处。

魏星的分享,是围绕“演出季”这样一个现代化的艺术管理机制展开,以上海交响乐团(2009-2021)共十二个演出季为分析对象,从艺术、教育和营销三个方面,探讨这种管理机制在观众拓展方面起到的作用,论证一种对于现代艺术管理机制更加主动的引进和应用。 

各位老师的建议有: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方面:进一步分析音乐季针对不同类型的观众(如潜在观众、一般观众、忠实观众)等,起到的拓展作用,并使用定量的方式来体现拓展的效果。二、对于页下注使用的建议:页下注可以作为文中某种的说明和注释,但有些内容可以直接用于正文,避免重要的信息被读者忽略。三、针对古典音乐受众的研究,也不必将研究囿于“现代性”的框架,建议首先还是要从文本出发来建构理论;或可以尝试用文化研究的范式来解释文化现象背后的成因。

沙龙最后,由上海大学博士后、上海戏剧学院博士毕业生胡珺分享博士论文受资助出版的心得感悟,并赠送他的专著《杂糅与从众——文明戏在上海的演出与发展(1913-1919)》。

此次博士生学术沙龙形式活泼,学术氛围浓厚,是有效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学术平台。

(文:车晓宇;图:郭甜;编辑:郭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