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学工部组织学生暑期赴重庆开展《戏剧活动的实践与创新》社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体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过程中的艰辛,以及目前文化事业面临的难题,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原创力”、“思维力”、“行动力”。
本次活动由上海戏剧学院和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教育培训中心承办。十名硕士研究生、八名各院系的本科生代表参与本次课程。7月15日下午,上戏师生抵达重庆参加了开班仪式。市文化和旅游教育培训中心主要负责人致欢迎辞,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副主任刘庆老师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教务处处长沈亮老师作培训动员讲话。
刘庆老师代表重庆文旅委对上戏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在重庆与同学们相见倍感亲切。他强调,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社会实践作为在校研究生、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同学们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有重要的意义。“行千里,致广大”是我们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初衷,千里为“重”,广大为“庆”,这与重庆二字的意义又不谋而合。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培训,希望能提升同学们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能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沈亮老师介绍了实践课程的内容。本次培训设置了丰富完整的课程体系,涉及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体验生活以及采风等内容,希望在提升同学们专业水平的同时,也提升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课程的最后,同学们形成调研报告,并孵化和创作一批反映当地改革开放成果、革命文化历史、民俗民间文化的作品,成为创新创业计划的项目或毕业创作的项目。
开班仪式上,双方还签署了《共建学生实践基地协议》,并由沈亮老师代表上海戏剧学院向市文化旅游培训中心授牌“上海戏剧学院教学实践基地”。
紧接着,实践团开启了紧锣密鼓的充实课程。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谭小兵老师向同学们讲解《重庆非物质文化和人文精神》,从自己的多重身份出发,向大家介绍了重庆当地丰富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曲艺、传统美术、民间技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概况。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音乐舞蹈部主任李卫东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重庆地区《民歌收集与再创造》,向大家介绍重庆的民歌,以及民歌和其他艺术门类作品的关系,并分享民歌采集的方法和自己的创作经验。
在重庆市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三次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为上戏学子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中国川剧传承与发展》。沈院长从传统的角度讲解川剧的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和现场演绎,使同学们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戏曲在国际视野里的文化自信和国内环境的文化自觉。她对剧院和人才守正创新的管理理念和与执着追求,更令同学们敬佩和动容。
师生们还前往抗建堂剧场观摩驻演剧目《雾重庆》,参观重庆抗战戏剧历史陈列馆,体验这座“用戏剧传唱春秋的城市”中那段“中国话剧发展的黄金岁月”。
上戏实践团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采风活动。如前往三峡博物馆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 在重庆美术馆开展现场教学,在川剧院了解川剧的前世今生;也在重庆第一高楼俯瞰重庆全貌,在磁器口开展古镇文化研究,鹅岭贰厂文创园区考察“变锈为秀”的创意园改造发展经验,调研考察重庆的夜经济发展情况等。上戏实践团师生还来到歌乐山,开展红色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在渣滓洞、白公馆、红岩魂广场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表演系侯睿同学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通过沉浸式即兴快闪的方式,用快板讲述江姐当年的故事。在人民防空洞前,来自舞蹈学院的韩赛茜同学、戏曲学院的王如妍同学采取竹笛伴舞的形式表演了《黄河》《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沉浸式的即兴表演吸引了游客一起参与其中。
实践团还对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采风,如考察世界八大石窟之一的“大足石刻”,学习大足壁画与雕像,赞叹工匠们的巧思、技艺和精神;还来到重庆市梁平区,观摩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文化名录的传统戏剧“梁山灯戏”《卖驴》《江姐》等灯戏剧目,并与梁山灯戏国家级和市级传承人面对面深入交流,充分了解梁山灯戏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脉络,并跟随传承人老师一同学习梁山灯戏,充分体会其“嬉笑闹、扭拽跳”的表演特点。
本次重庆社会实践课程随着师生离开梁平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此次课程的学习,顺利完成实践调研报告和论文,更希望用“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切身体会在将来文艺创作的道路上蓄力待发、越走越远。
图/文: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