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召开“中外编剧专业研究生教学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研究生部发布时间:2020-12-24浏览次数:1728

12月19日-20日,由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主办,上海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协办的“中外编剧专业研究生教学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松江区图书馆召开,主题聚焦中外编剧专业研究生教学,青年编剧的创作与成长路径。会议由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编剧学研究中心主任陆军主持,参加会议的有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剧高等研究院院长叶长海,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兼职教授苏忱,上海戏剧学院原科研处处长、编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扣根,上海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朱恒夫,上海戏剧学院原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张生泉,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副主任、编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煜,以及我校培养的部分编剧学青年学者和在校研究生。

开幕式由叶长海教授致辞。叶长海回顾了编剧学学科的创设历史,总结了当前的发展现状,立足编剧学理论的国际比较视野,提出了中国戏剧编剧学理论的学术远景。

 

研讨会分为两个分论坛,分论坛一以“中外编剧专业研究生教学方法比较研究”为主题,由陆军教授和姚扣根教授主持。

 

苏忱教授首先从教育学角度分享“编剧的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理念,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边界的角度给青年学子以启发。朱恒夫教授从编剧学的学科意义出发,以敏锐的学术思维提出了“两个五”,即“优秀剧本必备的五个重要元素”和“当前剧本创作出现的五个突出问题”,为编剧学理论服务创作实践提出建设性意见。徐煜教授结合编剧教学经验,对比中美编剧训练方法的差异,以元素训练为例,对当前编剧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具体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建设策略。姚扣根教授以“编剧的叙事策略”为题,梳理了编剧学理论的发展历程,针对社会需要对专业建设提出了发展目标:中国编剧应当学会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故事走出去,以深厚的理论深度勾勒专业发展蓝图。陆军教授分享了他总结归纳的中外编剧教学的七种方法,并着重介绍了他创立的“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2020年编剧学理论博士毕业,现就职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林琳副教授简述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编剧专业教学情况,分享了参与我院编剧学国际化办学的心得,为丰富和加强编剧学研究生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分论坛二“青年教师教学心得与青年编剧创作感悟分享”由戏文系副教授李世涛和青年教师吴韩娴主持,共有11位编剧专业研究生作报告。2019年编剧学理论硕士毕业,现就职于内蒙古艺术学院戏文系的青年教师顾潇扬分享了编剧专业学习给自己从学生向教师进行身份转换带来的启发。2017级编剧学理论硕士陈夏露、编剧MFA方智钧、2019年编剧学理论硕士毕业、现就职于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的何雨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交流访学经历。2018级编剧学在读博士丁烨,作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广编专业讲师,结合全媒体时代下的《编剧元素》课程教学,强调了青年教师的守正与创新。2014年戏剧戏曲学硕士毕业的莫霞和2015年戏剧影视剧编剧MFA毕业的安树,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分享了在上海越剧院的职业编剧创作历程。2018级编剧学在读博士生刘才华,结合自身在中国戏曲学院七年的学习经历,做了题为“中国戏曲学院的编剧培养和传统编剧技法的应用”的主题发言。2014MFA毕业,现为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学在读博士生的黄岳,从编剧学和导演学的双向互动出发,强调了编剧学培养中学科互补的优势和必要性,为编剧学教学提供新思维。2014MFA毕业,现就职于河南省文化馆的王濮,从编剧教学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联通的角度,提出了泛艺术时代将编剧教学与群众艺术教育相结合的路径设想。青年论坛中,年龄最大的发言学者是2011MFA毕业,现任上海工艺美院WPP视觉艺术学院副院长的毛德良副教授,毛德良回顾了从复旦中文系毕业后师从陆军教授的求学经历,认为编剧专业的学习是他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工作取之不尽的创新源泉。

 

 

 

此外,编剧专业师生还在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的支持下,参观了广富林文化遗址,探寻上海历史文化之根,观摩民俗文化展示区,走访依古建而生的朵云书院,在古典与现代交汇的人文空间中开展学术研讨,规划学科发展布局。





 


 

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创启至今,经多年积累,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5年光国家级项目与奖励就有11项。此次“中外编剧专业研究生教学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正是在前期扎实的学术准备的基础上召开的,是我院学科建设实力及人才培养能力的一次集中亮相,展示出深度的理论思考、多样的学人风采和前瞻性的学术展望。立时代潮头,为时代发声。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将就研讨会所提出的新问题进行思考与总结,为后续即将开展的系列学术活动探路,为学科发展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