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紫藤博士论坛系列之五分享:莎剧翻译中译者的立场——Romeo and Juliet 三个汉译本个案研究&60年代的真实——谈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的兴起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5-09浏览次数:69

 5月7日晚6点,2013紫藤博士论坛系列之五开讲。主讲人之一是韩琦敏,2011级博士研究生,她的研究方向是西方戏剧文化研究,演讲主题为《莎剧翻译中译者的立场——Romeo and Juliet 三个汉译本个案研究》。琦敏同学采用法国学者安托瓦纳·贝尔曼的观点,从翻译主体入手来看待译者立场,攫取朱生豪、曹禺和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的名剧Romeo and Juliet中“阳台会”等三个段落为例来进行分析。莎剧作为戏剧作品,其翻译既可以为突出阅读功能而作为经典文学作品,也可以为突出表演功能而作为以演出为目的的戏剧文本。因此,三位译者立场各有不同,比如,朱生豪主要是从读者作为文学享受和欣赏的角度而注重译文的可诵性;曹禺采用的是中国化策略,注意舞台氛围的营造,使译文成为具有可演性和即时易懂性演出脚本;而梁实秋则由于其学者的背景,其译文几近直译,且不乏欧化句式。而方平先生翻译的版本则运用白话格律诗,力图体现与莎剧中“素体诗”(blank verse)相仿的节奏、韵律,多为当代中国读者所推崇。韩琦敏认为,在舞台上搬演中采用何种版本的情况较为复杂,因为导演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莎剧本身更像是一种触发创作的素材,而根据导演的处理进行的删减和修改总在所难免。
   另一主讲人是余娟,2011级博士研究生,她的研究方向是戏剧文化研究,演讲主题为《60年代的真实——谈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的兴起》,她主要介绍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的纪录片风潮。首先,余娟谈到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如冷战、柏林墙、越战、霸权、布拉格之春、女权运动等,而她将其称之为“多事的、破坏神话的和自由艺术的年代”。由于电影技术的进步,比如同期声和便携式摄像机的出现,1960年代的纪录片创作开始了对现实独特的观照方式。她首先谈的是“直接电影”,其中主要介绍了梅索斯兄弟的《推销员》、小川绅介的《三里塚之夏》和怀特曼的《芭蕾》,而这些创作都采用了同期声、长镜头,并且具有无解说和慎用配乐的特点,但并不排斥剪辑。然后,余娟同学又谈到了“真实电影”,其创作观念源于法国人类学家让·鲁什的“参与观察”的田野调查方法,即采访人也拍摄入镜。她通过分析让·鲁什的《夏日纪事》和阿伦·雷乃、戈达尔、伊文思等合拍的《远离越南》,总结了“直接电影”中采用访谈形式、进行诱导拍摄、自我介入拍摄的特点,这种逼近客观和表达自我的结合,促使观众对现实展开新的思考。除此之外,余娟也和在座的听众就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大家在思想的碰撞中对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前景都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