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6日晚6点,紫藤博士论坛之三开讲。主讲人之一是2011年博士研究生周爱华,她的研究方向是戏剧创作理论研究,演讲的题目为《赖声川即兴创作研究》。她的研究源于她所参与的赖声川与我校戏文系学生合作的即兴戏剧作品《大桥上的独白》。她认为,赖声川的戏剧创作淡化生活外部冲突,用喜剧的方式表现悲剧,消解了悲喜剧界限,对人生进行综合表达,对潜藏在表面平静的生活下面的忧伤和无奈进行挖掘。周爱华同学总结了赖声川即兴创作的要素,如人物设置、情境设定、通过即兴表演生发剧情以及整理剧本。赖声川认为,“即兴”并非“随兴”、“随便”,而是在严格的界限内给予演员自由发展的机会,籍自由的火花,刺激作品的生长。他重视戏剧结构,将即兴创作与传统传承结合在一起。周爱华通过比较研究,将格洛托夫斯基的形体即兴,理查德·谢克纳的互动即兴,意大利假面喜剧的滑稽即兴与赖声川的故事即兴进行了比较。赖声川把黄金分割定律这一原理应用到了戏剧的逻辑结构之中,在戏剧创作中运用音乐的概念如复调的结构来进行创作。他将传统和现代,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以及生活与艺术很好地融合起来。而他对创意动机的看重正是他即兴创作的基点所在。他的创意就是出题和答题的过程。通过这个讲座,爱华同学非常清晰地向我们展现了赖声川即兴创作的方法,对在座的同学是很好的启发和借鉴。
另一主讲人是2011级博士研究生杨凌,她的研究方向是导表演艺术研究,演讲的题目是《沟通的迷失与重建》。她的讲座论题是关于在戏剧创作中的沟通问题,而案例就是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系和德国福克旺艺术大学合作的项目——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和孙惠柱教授以这出戏作为基础另行创作的《神仙与好女人》的排演过程。中德两方共出十个演员,四位导演,在存在语言交流障碍的情况下共同来完成这两部戏。杨凌描述这次项目的合作气氛由客气转变为迷失的过程,而其中这种分歧就像两个划船的人坐在一条船上,但想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驱动一条船。中方严格遵循剧本,而德方则更倾向于即兴创作。面对“票已卖,演出必须进行”的现实,双方开始沟通之旅。一组是来自中德国的两位导演同导一出戏,于是究竟谁起主导作用成了沟通的主要问题;而另一组则是两位中德国导演各导各的,之后再将作品衔接起来,但是如何使最后呈现风格、形式统一成了问题。中德两方在沟通中遇见了冰山。于是,杨凌同学开始思考如何真正推动沟通。她寻找到四种方法,一是顺其自然,不沟通,允许有情绪,承认彼此的差异,妥协以尊重和欣赏对方开始;方法二可通过中间人——演员来沟通;方法三是完全忠于剧本;方法四是牺牲小我,顾全大我。演出任务的完成是这次合作项目的基础,而项目的真正目的是相异文化背景的戏剧创作者的沟通和碰撞。于是,杨凌向听众发问:沟通的真谛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杨凌认为,也许我们首先应该都从倾听和尊重开始,尽管沟通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