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积极分子园地】中共一大代表人物志之三:邓恩铭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5-29浏览次数:1151

  推荐理由:
  这篇纪念文章刊登在5月14日的《文汇报》上,读完这篇文章,我内心充溢着感动、振奋、激昂,更有一种久久萦怀的自豪。因为王尽美是山东人,我也是山东人,更因为王尽美老前辈的曾孙女王继蓉是我同门的师姐,都是吴保和老师的研究生,而且王继蓉师姐在建党90周年之际,也要继承家族的红色基因,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王尽美离开我们很久了,但他的精神却很亲切,仿佛近在眼前,让人感受到巨大的鼓舞力量。

  下面这张照片是王尽美25岁的样子,英气勃勃,目光深邃。1921年7月,23岁的王尽美作为山东代表参加了中共一大,成为为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之一。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当我与王尽美的照片面对面,当我了解到他的光辉事迹时,我的内心除了敬仰还是敬仰,在今天我们或许不会再遇到那样的历史机遇,但那颗爱国的红心,那片信仰的真情将激励我们在当下,为集体,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过有价值的生活,做有坚定信念的人。向前辈致敬,向前辈学习!


  入党积极分子:10级李国强摘自《文汇报》
  有一种力量,能够超越生死。86年前,在山东潍坊农村养病的王尽美饱受肺病折磨,吐血不止,但他执意要回到斗争一线。他被乡亲们用门板抬上火车,最终这个高大英挺却骨瘦如柴的年轻共产党人,在他奋斗不息的青岛永远倒下。
  有一种力量,能够跨越时空。13名中共一大代表中第一个与世长辞的王尽美,蕴藏在他血液中的红色基因,铭刻在一代一代后人身上。王尽美的儿子、孙子、曾孙三代人都先后加入了他当年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无论时光流逝,无论沧海桑田。
  有一种力量,能够铸造信念。先烈的辉煌与苦难,奋斗与牺牲,已经凝成这个家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理想信念,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我们是王尽美的后人”,这是光荣,也是动力;“永远跟党走”,这是信念,也是行动。
  苍颜白发的儿子与永远25岁的父亲
  上海5月,满城新绿。在康平路一套陈设简陋的公寓房里,悬挂着一幅黑白照片,年代久远,并不清晰,但照片中那位英气勃勃的青年,目光深邃,似乎能穿透历史。他就是王尽美。
  每天,89岁的王杰老人都会凝视这张照片,嘴角嗫嚅,似乎与父亲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1925年8月,王尽美的遗体从青岛运回老家莒县大北杏村,王杰和哥哥王乃征在奶奶带领下,与母亲一起跪在村里渡口前等着。那时,王杰只有3岁。
  “父亲病逝时,我太小,对他没有什么记忆。”王杰说。父亲的形象是在后来一点一点丰满与伟岸的。
  1921年7月23日,王尽美来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会议,时年23岁。会后,这位原名王瑞俊的佃户子弟,认定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尽善尽美”的社会理想,因此改名“王尽美”,成为职业革命家。
  他太忙了,很少回家。王杰小名叫“来信”--他出生时,家里接到王尽美一封来信报平安。
  1925年6月,王尽美突然回来了,他积劳成疾,身染肺病,组织安排他回乡静养。在家里待了一个多月,病情没有好转,他执意要回青岛--死,也不能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在青岛,他大口吐血,一天天消瘦下去,同志们去看望他,潸然泪下。但他不谈自己病情,临终之际,留下遗嘱:“希望全体同志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为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当年8月19日,这位中共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溘然长逝,年仅27岁。
  王杰一直到自己入党的时候,才知道父亲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
  永远的丰碑
  10级研究生李国强整理自《贵州日报》和新华网
  推荐理由:邓恩铭是当时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也是最年轻的代表之一。他和王尽美同为山东代表,之前很自然地以为他也是山东人。读了他的事迹才知道,原来他是贵州人,远赴山东求学,并在济南、青岛等地为党的事业奔走呼号,因此,我心中对他的敬佩更深了一层。今年是建党就是90周年,又恰逢邓恩铭诞辰110周年,作为中共一大代表,他格外值得纪念。从资料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贵州省委对邓恩铭的宣传非常到位,我想这不仅仅是对革命前辈的尊重和敬仰,更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到时,我一定要去看看《建党大业》和《少年邓恩铭》。
  邓恩铭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追求真理,献身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为济南、青岛等地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恩铭是水族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人。他有如此影响,其因有二,第一,是中共一大代表,凡是知道中共是怎样建立的人,都知道他;第二,2001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一)》纪念邮票一组,邓恩铭的光辉形象在第三枚邮票上,凡是集邮的人或收到贴有这枚邮票的邮件的人,都会知道他。
  邓恩铭1901年生于贵州省荔波县, 出生时,邓家已是祖孙三代八口人的大家庭,有三间茅草房,二亩农田。为了糊口,懂点医术的祖父邓锦庭与父亲邓国琮常去深山老林采些药材,然后到集镇上去卖掉,偶尔也帮助人家看病,后来就干脆在荔波县城租房行医。1905年为躲避乡间匪患,邓恩铭兄妹六人随父母迁到荔波县城居住。为了生存,邓家与亲戚合开了“双合号”小铺,经营中药材兼营糖果等杂货,祖母每天也到街上去卖自制的酸菜,母亲则做布鞋出售,后来又改生豆芽、磨豆腐的生意。
  1911年,邓恩铭从私塾转入荔波模范高等小学堂,即荔泉书院读书。这是一所新式学校,使用新编教材,教师高煌思想进步,且是光绪年间贵州第一批公费留日的学生,积极拥护辛亥革命。他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民族民主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鼓励阅读书刊报纸。正是在这里,邓恩铭有了兼济天下的胸怀。满腔热血的少年邓恩铭曾写过一首歌谣抨击现实:“种田之人吃不饱,纺纱之人穿不好,坐轿之人唱高调,抬轿之人满地跑。”
  邓恩铭高小快要毕业时,邓家的日子愈发艰难,看来邓恩铭也不可能再去更高一级的学校深造了。在他痛苦不堪、无奈的情况下,他的启蒙老师高煌劝他给远在山东做县官的叔父黄泽沛写信求助。
  黄泽沛是前清进士,他其实也姓邓(邓国瑾),又名黄云从。黄泽沛的父亲邓锦臣与邓恩铭的祖父黄锦庭是亲兄弟,由于邓锦臣过继给了其姑母家,就改姑丈的姓,姓黄,他并没有忘记邓氏祖宗,儿子黄泽沛,在邓姓的“国”字辈中排行老二,所以邓恩铭又称黄泽沛为“二叔”,黄泽沛的儿子黄幼云称邓恩铭为“大哥”,邓恩铭也在一段时间内用名黄伯云。黄泽沛接到侄儿的来信后,就在1917年秋给邓恩铭写了一封回信,表示支持他继续求学。这封回信,改变了邓恩铭的人生轨迹。
  当时的邓恩铭才17岁,眼见家乡的贫穷,政治的腐败,国家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侮辱,在离开家乡时,咏诗向同学、亲友辞行:“君问归期未有期,回首乡关甚依依。眷雷一声震天地,捷报频传不我期。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赤日炎炎辞荔城,前途茫茫事无分。男儿立下钢铁志,国计民生涣然新。”
  1917年10月,邓恩铭与婶母、堂弟一起到达山东济南,而此时的叔父黄泽沛却调任山东仪阳县帮审,一个收入微薄的低等小官。冬天来了,邓恩铭悄悄给远在贵州乡下的父母写信要钱购买棉衣,可邓国琮接到信后,也只寄给他5元钱。1918年9月9日,邓恩铭又给父母写信说:“家叔入款寥寥,月不足用,明入学甚为困难,故铭拟每年由家寄款接济。”邓恩铭的求学精神深深打动了黄泽沛的岳父何少伯,他给邓恩铭以各方资助,才使邓恩铭得以继续读书。1918年,邓恩铭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设址济南)。
  1919年,黄沛泽出任青城县县长,从此黄家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邓恩铭的学业也十分顺利。1919年春天,他开始研读《北京大学日刊》,五四运动爆发后,18岁的邓恩铭凭其出色的表现被同学们推举为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同时兼出版部部长,并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领袖王尽美结识,从此俩人肩并肩在济南从事革命活动。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陈独秀就函约齐鲁书社社长王乐平组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王乐平推荐王尽美、邓恩铭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联系,筹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邓恩铭与王尽美经过讨论,决定另行组织一个范围更为广泛的学会--励新学会,并出版了《励新》杂志(半月刊),王尽美被推举为杂志编辑部负责人,邓恩铭担任学会庶务。经过多方准备,1921年春,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才正式成立。
  1921年6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通知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各派两名代表出席。北京小组成员张国焘提前动身去上海,进行会议筹备工作途经济南时,在大明湖上与邓恩铭、王尽美进行了交谈。不久,邓恩铭、王尽美作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也较早到达上海,住进了以“北大暑假旅游团”名义租下的博文女校。邓恩铭是当时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也是最年轻的代表之一。
  会后回济南建立中共山东区支部,任支部委员。1922年1月,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7月参加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底,赴青岛,创建党组织,先后任中共直属青岛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他先后领导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和青岛全市工人大罢工,组织成立青岛市各界联合会和市总工会。1927年4月,赴武汉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山东后,任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大革命失败后,辗转山东各地,领导党组织开展斗争,1928年春任青岛市委书记。在山东他写下这首诗:“读书济世闻鸡舞,革命决心放胆尝。为国牺牲殇是福,在山樗栎寿嫌长。”
  1928年12月,他在济南被捕,在监狱中,领导其他党员组织越狱斗争,在狱中他大义凛然地写下了《诀别》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1931年4月5日清晨6时,邓恩铭等22名共产党员被押赴济南纬八路刑场枪决。邓恩铭叔父黄泽沛的家人听到恶讯后,前去刑场收尸,但国民党地方当局不准,后来经过多方努力,请了四家连环铺保,第三天才准许收尸。黄家花了50块大洋买了一口棺材,将其身上的血迹洗净,安葬在济南城外的贵州义地,墓前有一块小石碑,写着“邓恩铭之墓”.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为了纪念邓恩铭烈士,他的故居及母校――“荔泉书院”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修建了邓恩铭故居陈列室。江泽民、陈云、乔石、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为陈列室题词,乔石、胡锦涛亲临参观。
  2011年1月6日,贵州省在荔波县隆重召开纪念邓恩铭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荔波县委、县政府还将县内最大的原“樟江园”广场改名为“邓恩铭广场”,当日,电影《少年邓恩铭》开拍,该影片拍摄历时三个半月,于2011年3月27日杀青,进入后期制作中。该片由江平担任艺术总监,集合了翁虹、午马、苏有朋、吴军和史磊等两岸三地的众多明星参演,作为今年庆祝建党90周年和儿影厂成立30周年的献礼影片,无论从演员阵容还是幕后团队,都代表了当今国内较高的水准。另外,集结了众多明星的建党90周年献礼片《建党伟业》6月即将呈现在公众面前,邓恩铭的角色由年轻演员张一山出演。
  邓恩铭从事革命宣传工作使用的“三种武器”:
  中共一大前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任务就是向广大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20岁的邓恩铭在这一时期表现的十分出色。
  1、 编写诗歌、歌谣,向群众宣传革命理论。
  邓恩铭的故乡贵州荔波,是一个水族、布依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这些民族能歌善舞,对于邓恩铭的影响很大,再加上家庭的熏陶,读小学时,他就是学校里有名的歌童,不但唱歌谣,而且还创造了大量的歌谣。1922年4月6日,邓恩铭为了宣传革命,还从山东济南给远在贵州的父亲写信,让他搜集家乡的歌谣,然后用挂号信的方式邮给他。
  2、擅长绘画
  在宣传革命时,邓恩铭创作了不少漫画,他创作的漫画《张贼宗昌之残忍》,形象的刻画了张宗昌残暴、贪婪的反动本性,看后让人赞叹、叫绝!画上的张一身戎装、满脸横肉,高举着血淋淋的屠刀,身下是一堆元宝和骷髅,画的左半部分是张宗昌脚踏碓杆,高扬碓尖凶残的向人民捣去,百姓的血染红了碓尖,而张宗昌正口含吸管,贪婪的吸着百姓的鲜血。
  3、喜爱吹笛子、箫
  邓恩铭不论到那里都随身带着这两样乐器。1922年1月,邓恩铭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们见到邓恩铭随身带来的乐器后,都十分好奇,不少人是第一次见到中国的乐器,就邀请邓恩铭演奏一曲。在联欢晚会上,王尽美弹三弦,邓恩铭吹笛子,二人合作演奏了中国乐曲《梅花三弄》,演奏完毕后,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接着他们又为代表们演奏了一曲《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