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紫藤博士论坛之四分享 20世纪30年代海派旗袍文化研究&民国上海女装研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4-24浏览次数:87

2013年4月23日晚6点,紫藤博士论坛系列之四开讲。主讲人之一是2011级博士研究生邵旻,她的研究方向是人类造型艺术与史学研究,讲座题目为《20世纪30年代海派旗袍文化研究》。邵旻认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海派旗袍的特点可归为三点:纤长合体、曲而不露、中西合璧。她提出,着装的首要目标是使身体的各部分达到平衡。所以,为了达到视觉平衡,衣服是否合体是至为关键的。邵旻通过分析东西方女性身材的差异以及海派旗袍的剪裁特点,使得听众明白了为何旗袍之美属于东方。旗袍一件式的极简廓形使图案成为视觉焦点,平面化的服装过程更具东方色彩。而海派旗袍是“守的改良”,体现了含蓄的性感。20世纪30年代,东方艺术确实影响了欧洲,人们通常强调西方风格影响了旗袍,在邵旻海派旗袍文化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实“东风西渐”与“西风东渐”同样重要。
另一主讲人是2011级博士研究生李昭庆,她的研究方向是服饰艺术与史学研究,讲座题目为《民国女装研究》。她将1912-1949年期间的女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四个阶段:1910年代、1920年代、1930年代、1940年代,而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为中西分明、中西搭配、中西融合和中西并轨。昭庆同学特别给我们讲解了剪裁上的处理方法“省道”和工业上的处理工艺“归拔”,说明了西方立体剪裁对中国传统服装的影响。民国时期的女装类型有袍、文明新装、操衣、旗袍、女着男装、上下件、泳衣、大衣、针织等。其中以旗袍为主,而每个时期的旗袍都有其设计剪裁上的独特性。除此之外,讲究配饰也是这个时期的女装的特点,比如拉链、扣子、美人肩的搭配,使得这一时期的女性在着装上体现了中西元素的结合。
讲座结束后,邵旻和昭庆同学就她们对于着装搭配上的心得与在座的同学分享,使得大家从她们的研究中寻找到与现实生活良好的衔接点,尤其是女同学们感到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