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紫藤博士论坛·第五讲分享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5-30浏览次数:103

 
 
5月25日正午,博士论文第五讲的两位主讲人,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长出发,分别做了现场表演教学的展示和现当代品特作品演出的梳理,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到场的前辈戏剧学人提出新资料,与主讲人的讲述内容互相印证,并充实了细节。
 
张冰喻(2016级人类表演学研究方向)的《表演教学中的“编程”——以教育示范剧为例》分析了现在表演教学中存在的情况。戏曲和舞蹈的教学中,“程式”被普遍地应用,作为具有强烈形式感且高度凝聚的艺术形式,戏曲和舞蹈依靠程式化的训练培养演员。现代戏剧的演出看似并没有明显的“程式”存在。话剧演员的表演教学大多是学习西方的演员训练方法,由于西方在戏剧表演创作中普遍追求独创性,认为每一个演员都应该对表演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在具体的表演创作中更是鼓励演员要有创造力。因此,现在多认为话剧演员训练中不存在规范的程式,因为话剧演员无法以程式来表现写实的作品和角色。
针对这样的认识,作者论证道:实际情况是话剧演员的训练也在不同程度上遵循着一定的程式。例如,教育示范剧就在语言上采取了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韵文,在形体动作上借鉴了戏曲教学,大比例采用简单明确且具有规范性的舞台动作。演员通过在大部分的舞台行动中采用相对程式化的动作,使得话剧声、台、形中的程式化训练在表演中同样派上用场。所以,可以考虑通过对各种演出形式和风格的研究、整理、归纳和提炼,以“编程”的方式总结出符合该表演风格的演员训练方法。
 
 
李佳颖(2016级西方戏剧文化方向)的《中国舞台上的哈罗德·品特》对1990年至今中国舞台上搬演的7部14版品特戏剧进行了梳理,并试图回答中国舞台为何选择品特,以及品特对中国戏剧产生了何种影响。
    论者认为受制于学界对于品特的学术判断、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戏剧生态等因素,中国戏剧舞台对于品特作品的选择历经了以“荒诞派”之名、以“情人”之名和以“品特”之名三个阶段,其选择的结果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偶发性。这一判断同样适用于在这三个阶段中哈罗德·品特对中国戏剧所产生的影响。
当前,伴随着品特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戏剧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戏剧工作者以及普通观众对于品特的了解也由片面、刻板变为更全面、深入,论者相信这一发展趋势必将在中国舞台上催生出更多哈罗德·品特的作品。
 

(文:胡珺、l李佳颖、张冰喻  图片:罗灏、胡珺 编辑:郭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