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2018第十届博士研究生“紫藤”论坛第四讲举行。主讲人对自己的课题不仅进行了资料汇集与论点分析,更分别用美学理论剖析、现场调研方法、理性思辨与批判逼近它们。由春入夏,论坛的推进显得更轻快、热辣了。

陈洁(16级服饰艺术与史学研究方向)的《中华民族服装结构中的造物思想体现》选择以中华民族服装中的结构为研究对象,从造物思想的视角对服装结构进行阐述。
“造物,是取材于自然,施之以人工而改变其形态与性能的过程”,是“大结构”/“构造”的概念。主讲人在传统造物思想中,提取出三个着眼点:(一)“用”----“物以致用”;(二)“饰”----“器饰共生”;(三)“道”---“器以载道”,由功能而工艺而美学,将服装“大结构”视角下的风格、款式、结构、细节作为造物思想的实证与表现,用详实生动的案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宋金珠(16级中国舞台美术史研究方向)的《从乐平古戏台看中国古代剧场传承》首先展示了中国从原始社会起到现代的剧场类型的变化,以及乐平现存的古戏台从嘉道年代的裂变、晚清民国至文革前、文革十年的嬗变、改革开放之后等不同时期的演变。
接着,主讲人从乐平古戏台的建筑形式以及细节特点剖析古戏台建筑特色。用乐平新建的戏台与之作对比,证明了戏台的传承不仅仅是在建筑形式与特色、以及工匠的手艺上,最重要的是人们精神文化上的传承:看戏是乐平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建设各式各样的戏台也并不是为了打造旅游胜地,而是为了满足当地人的生活所需。
宋金珠认为乐平的古戏台真正做到了让文化遗产活态化,是现存中国古代剧场中仅存的每年仍然用于演出的场所,并且还继续有所创新与发展,与社会生活水乳相融,成为底层民众的精神依托。作为民间艺术活态传承的重要文化空间,乐平戏台至今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是一种不可多见的文化景观。

陶倩妮(16级戏剧戏曲创作理论研究)的《京味话剧的历史与现状》介绍和探讨了当下京味话剧创作的现状与创作的困境。她由近年的分别为北京人艺于2016年制作的大剧场京味话剧和一部小剧场京味话剧切入,梳理了京味话剧的历史、研究的意义、“京味儿”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史领域的提出、文化学涵义中的“京味儿”,以及界定“京味儿话剧”这个概念进入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书写的时刻。
从新时期老舍的作品《茶馆》和《龙须沟》奠定了“京味话剧”在当代戏剧史的地位,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在评论界引入“京味话剧”这个概念,直至今日的几十年间,京味话剧的创作呈现日趋僵化、和题材创作局限的困顿局面。
本次讲座在以编剧视角切入,通过分析“京味话剧”发展的几十年间影响编剧创作的因素,剖析了引发京味话剧创作陷入困境的若干问题,呼吁以现代视角切入创作,而非简单延续老舍的创作结构,以及题材局限于老舍小说的改编。旨在修正当下“京味话剧”的创作观念,证明绝非如同当下剧评人所言,“创作者们只需沿着传统确立的方向前行,写北京人、讲北京故事的作品,总能轻而易举地赢得观众的追捧和市场的认可”。
(文:胡珺、陈洁宋金珠、陶倩妮 图片:罗灏、胡珺 编辑:郭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