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下午,2018(第十届) “紫藤”博士论坛第三讲举行,不同学科的三位主讲人带来的话题互有差异,但产生的碰撞也十分有趣。
胡珺(16级中国现当代戏剧史论方向)的《试探香港音乐剧的发展与变貌》以香港制作的华语商业音乐剧为研究对象,在战后香港的社会与文化发展背景下,通过对各阶段具体剧目的分析,寻找其内在的发展脉络。
1972年至1984年,音乐人试水个人投资音乐剧,但由于行业性的准备不足都没能获利。1994年起,随着市政局三艺团合作的《城寨风情》在数年间的随改随演,及外国名剧的到港巡演等,香港观众对其认知度提高,商业剧团的作品开始涌现,音乐剧的市场扩大并在香港艺坛落地生根。
1994年至2007年是香港音乐剧大型作品的繁荣期。部分戏剧家在创作中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团队,发展了风格,使香港音乐剧学步英美之外又逐步具有本土化的一面。其中最复杂者,可再透现出戏曲之韵味。
杨倔鳗(15级人类表演学方向)为紫藤论坛带来了讲座以外的新的《对话》式交流,与来到现场的听众们有问有答,互相讨论。她说:
“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方对中小学生的美育培养愈发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课程。回国以来我一边在高校担任专业老师,一边在中小学做戏剧的艺术老师,正因为有了大量地实践经验,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同样是以戏剧为教学载体但分属不同维度的教学的核心差异。
我们所面临的,是一方面将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做成了低龄版的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是照搬、硬抄国外教学体系带来的脱节和混乱。我认为这根本上是由于我们忽视了‘审美’才是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导致的。
在方法论上,戏剧本就是以个体表达为基础的,无法照本宣科的活动。因此我不认为有“好”教材,但必须有“好”老师。“好”老师不是某一艺术门类的专业技能的高低评判,而是自身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擅长用戏剧的方式启发学生并具备两门及以上艺术能力的人。”
主讲人与现场观众交流的话题包括:师范类院校能否出现上述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师能否不与其他老师一样固定编制而是由专门的艺术教师中心管理灵活派遣?大家发表了意见,交流了看法,也坚定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意愿。
黄茜(15级导表演研究方向)的《绝活》聚焦了所有戏剧艺术都必须的“综合性”特征。她强调,王国维在给中国戏曲下定义时说,中国戏曲乃是一种“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表现形式。歌舞而能“演故事”,“程式精神”,或曰“程式性”是一个关键的发展环节。中国戏曲审美当中一项重要内容——强调身体性的“技巧审美”,实际上正来源于此。比如川剧中的“变脸”、晋剧中的“耍帽翅”、京剧武戏中的各种“功夫”、“绝活”等。有些折子戏,情节极其简单,完全不必讲故事,只需上台来一段绝活,就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节目。“程式化”的技巧审美在中国戏曲观众的审美习惯当中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因素,是戏曲人在进行戏曲创作时不能忽视的重要审美资源。
本次讲座在探讨技巧审美的基础上,通过对昆剧折子戏《孽海记•双下山》、《虎囊弹•山门》、婺剧折子戏《临江会》的分析和解析,向大家介绍并解析了戏曲的技巧审美现象和程式美学的本质精神所在。
(文:胡珺、杨倔鳗、黄茜 图片:罗灏、胡珺 编辑:郭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