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作为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春季学期重要的学术展示与交流平台,2018(第十届)博士研究生“紫藤”论坛在浓浓春意中拉开帷幕。论坛的设立缘于研究生部重视和推进研究生教学的初衷,以在读二年级博士生为讲授主体,分别提供各自研究领域中有代表性的学术论题,以或条分缕析、或深入浅出的方式与校内、外的听众分享和积极交流,以引起思考、互相启发、推进理解。
第一讲由三位2016级电影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分别带来新颖而独特的论题,引发了讲台上下的互动与讨论,为本年度的论坛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康文钟(电影理论与新媒体艺术研究方向)的《胶片奇观与数字奇观:武侠电影的蜕变与重生》提出: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影像奇观成长起来的武侠电影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正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的新奇观影像试图弥补其在“无政府主义”、“以暴制暴”等精神内核的表达困境。同时,在数字吸引力的助力下,武侠电影在多个文本中都营造出了新的“沉浸感”。
因此,他首先回顾了武侠电影在“胶片奇观时代”的发展,随后分析了数字技术影响下武侠电影向“数字奇观”的转变,并通过文本间互动的影响,对新媒体与武侠电影可能发生的互动作出预测。康文钟认为,在可见的未来,武侠电影可以通过更多具有奇观性的影像建构完成对观众的再吸引。

张璐璐(电影历史与文化研究方向)的《明星身份与群体偏见:袁美云吸食鸦片案背后的社会互动》关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由于消费文化的涌入,明星作为消费文化的关键一环,无时无刻地影响着社会大众的生活,并且完成了他们的生活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
围绕上世纪三十年代当红女明星袁美云在四十年代发生的“吸食鸦片案”,他分析了明星文化在大众媒体中的呈现,认为明星不仅是“看与被看”的客体,还与社会其他系统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大众群体对明星本身带有偏见。
对袁美云来说,其遭遇更多地是一种无奈之举:一方面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所限,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治疗系统,令她不得已使用鸦片缓解疼痛,却终演变为被世人嘲笑或诟病的谈资;另一方面,虽然当时社会上使用鸦片治疗胃病的人不在少数,但随着“禁烟运动”的全面实施、医院等戒毒场所不断建设并投入运用,这一国家政策初具雏形后,处于风口浪尖的明星却成了这场“政策先行事件”的牺牲品,甚至以被捕坐牢为结局——这正是作为明星要面对的是非之途。

李鉴鹏(电影演员与导演文化研究方向)的《凯瑟琳·赫本:明星符号与文化偶像》聚焦美国已故影星凯瑟琳·赫本作为西方现代女性精神圭臬的明星魅力,采撷其67年演艺生涯中的重要作品,结合当代美国社会涌现的文化思潮进行解读和研究。文章分为四个篇章:
第一,利用匈牙利电影学家贝拉·巴拉兹的“微相学”理论,讨论凯瑟琳·赫本面容中最具特色的颧骨,及布林茅尔—新英格兰口音,并结合其出身背景与早年经历进行分析。
第二,阐述诞生自英国、作为“上层资产阶级”代表的“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对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及其后对凯瑟琳·赫本成为“文化偶像”的影响;以赫本流行于美国社会“大萧条”时期的早期神经喜剧电影《育婴奇谭》为例。
第三,分析美国1930年代民粹主义的流行对于凯瑟琳·赫本之“未成熟的女性主义”的影响;主要聚焦于其早年作品《惊才艳艳》(1933)与《小妇人》(1933)。
第四,在美国1930—40年代民风保守的背景中,分析凯瑟琳·赫本关于“不婚主义”、“无神论”、“支持堕胎”、“婚外恋”、“支持女性投票权”、“反种族歧视”的“女性主义诉求”及其社会影响;并论及其裤装的“Tomboy”形象对后世代女演员茱莉亚·罗伯茨、雪儿、简·芳达的影响。
(文:康文钟、张璐璐、李鉴鹏,图:胡珺,编辑:郭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