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下午,2017紫藤博士论坛第六讲在专家楼二楼会议室举行。三位主讲人选择的议题,从历史阶段、艺术门类、研究角度都有较大的跨越,分别吸引了不同的观众齐聚一堂,与场地内叶长海教授书为学子们书写的“谈戏论艺为学”交相呼应。
中国戏曲史论研究方向的赵永恒带来《清代宫廷戏剧演出的组织管理与经济投入》的议题。他提出:清朝奢华铺张的宫廷戏剧演出活动与耗资巨大的皇家经济投入密不可分。他从三个方面,考察了清代宫廷戏剧演出活动,评价了皇家经济投入所引致的示范效应对清代戏剧市场化的推动作用 , 以及对戏剧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首先,宫廷戏剧演出的专门组织机构设置,包括南府与景山供养内学太监与外学伶人。清代宫廷戏剧演出活动规范有序、并辅有严格的官阶等级制度:景山与南府隶属内务部,设管理事务大臣。自乾隆年间起,宫廷演出组织机构不断膨胀,最盛时达到千人,并延续了七十年之久。但也曾两次传旨裁减外籍伶人。
第二,清代宫廷戏剧演出的日常经济支出结构,主要分为内廷供奉的伶人之薪酬、供奉伶人的赏金、外传进宫演出的戏班租金等几个部分。其中前者为固定支出,后两者为临时性支出。然而,严格、规范的财政管理制度不能明目张胆地以宫廷“娱乐消费”名目出现,只能以“宫女脂粉钱”的名义存在。
第三,皇家投资修筑戏台戏楼、置备戏班行头切末的经济投入等。清代皇家赞助戏剧演出的经济投入规模是空前的。南府和景山的学生因有钱粮供奉,还可以接家眷共同生活,由内务府提供住房,条件优渥。慈禧当政期间对供奉伶人的随意滥赏(包括银两、钱粮和官品封赐)令人瞠目。
舞台美术与新媒体研究方向的谭颖以英国1927剧团为例讨论《新媒体语汇下舞台美术的视觉再造和艺术效应》。她分别从1927剧团的创作主题、呈现方式、艺术效应等方面,探讨以多媒体影像技术为主导的舞台实验,突显多媒体在舞台上作为主体参与的交互性表达、无形事物的形象化表达以及视觉形象的个性化表达。
视觉艺术的研究对于戏剧舞台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传统舞台美术的视觉转向和视觉创新,使得国内外众多剧团都在不断尝试并希冀有所突破,英国1927剧团就是其中年轻的代表。他们擅长将戏剧、电影、动画、音乐混搭,制造梦魇般的视觉效果,黑色幽默、针砭时弊的剧团风格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带有默片电影和卡巴莱歌舞表演的美学特色。英国1927剧团凭借技术手段展现了符合现代人的存在图式,同时也营造出了带有奇幻色彩般的戏剧效果。并最终在熟悉与陌生、动态与静态、平面与立体的美学悖论中,以夸张的视觉构建赋予观者直接的阐释空间。
谭颖从视觉艺术的角度进行切入,分别从动画+真人的视觉实验;视像隐喻——无形事物的可视化;舞台空间的视觉“扁平化”以及作为舞台演出新语汇的多媒体这四个方面来解读英国1927剧团的叙事方式和思维脉络。
电影演员与导演文化研究方向的衣凤翱介绍了《海派文化视域下中国当代电影中的上海影像》。海派文化是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相互交融中产生的,通俗性、大众性、商业性、时尚性是其重要特点。中国当代电影在反应上海生活时往往把视角放在大众欣赏品味上,极力营造一种通俗、大众、务实、时尚的海派文化氛围。海派文化的阴柔性应该说继承了吴越文化的特质,其阴柔性不可或缺。海派文化的阴柔性在中国当代电影中的传播体现在女性叙述对象、个体化叙述视角、怀旧审美心理等。
海派文化属于海洋文化,而海洋文化是一种不断从异质文化中吸取营养的文化,它的开放性是多方面的,经济上贸易繁荣,文化上多种文化在竞争中共同发展。旗袍文化成为海派文化开放性、包容性在中国当代电影中体现的重要符号。而在以上海为背景的中国当代电影中,以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最能体现海派文化的通俗性、大众性。在以张爱玲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中体现了电影的大众文化性,处处显露着好莱坞电影的技巧,又暗含着中国传统的故事叙述技巧。
至此,2017年的博士论坛已经全部结束。丰富精彩的论题里包涵着主讲人的观察、辨析与思考,并得到了观众们热情而持续的关注、陪伴和支持。紫藤花开过,绿叶婆娑,盛夏将至,待我们继续酝酿、深耕、采集、收获,期待下一个春天的再度约会。2018春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