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春风和暖,夜色降临之际,2017年度博士研究生论坛在二教紫藤庐如约开启。
上戏研究生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厉震林教授出席论坛,并为本次系列活动致词。厉教授非常重视和关心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他提出要为在校硕、博士争取更好、更多的教学和生活条件,让研究生们能安心做科研搞创作。同时他又启示和引导研究生要将论题深入,提出应该做到辩证思考、有效沟通、积极参照、并充分发挥创造力等具体要求,鼓励主讲的博士研究生及在座的研究生同学要以紫藤论坛为契机,努力创作出优秀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争取产生自己的代表作。
第一讲由电影理论与新媒体艺术专业的郑舒文和电影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方向的张丹两位博士生主讲。郑舒文同学主讲题目为《从加州到沪港:伍锦霞与黄柳霜的跨太平洋影游》,从明星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郑舒文首先介绍了好莱坞华裔女明星黄柳霜以及美籍华裔女导演伍锦霞分别始于1936年的跨越太平洋的旅行与文化实践,将黄柳霜与上海、伍锦霞与香港作为互为关照互为补充的案例,阐释她们是如何在此过程中丰富了跨境主义和性别的多义性,在分析银幕转向和身份获得之外更以“摩登女郎”和“同志偶像”的身体建构,认为其在重新定义自我身份的同时,也重新书写了这两座城市的历史以及中美电影关系史。研究不仅视伍锦霞与黄柳霜为来往于太平洋两岸的跨国主体,更试图在比较视野中探讨黄柳霜与伍锦霞跨国主体身份的流动性/滑动性,力图寻找“流动/滑动”背后的驱动力量,将其明星身份与好莱坞工业全球化的发展联系起来。
电影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方向的张丹同学为大家带来的是另一种难明的缘分。就在第一讲举行的3月20日,蜚声国际的华语电影明星李丽华女士逝世,终年93岁。这一消息使得由张丹同学带来的论题《从“附逆影人”到“民族英雄”:<飞虎娇娃>与李丽华的离散轨迹》,成为了对这位著名影人逝世的第一时间的诚挚纪念。
张丹同学论述了在沦陷的上海,中联、华影的从影经历使李丽华在相当长时间内背负“通敌”的道德责难。战后,她告别成名之地,亦是自身“原乡”的上海,流亡香港“左右”逢源,后投奔“自由”落脚台湾……银幕内外,不论真情使然抑或政治表演,她从未停止声名辩白与身份追索。
1956年,赴美拍摄《飞虎娇娃》前,李丽华曾专程回到她的“祖国”向同胞辞行,公开声称“我们要在大陆见面”,表达投注在政治愿景前提下的故国情意,更通过“角色”与“拒绝吻戏”的双重抵抗行动,将自身塑造为祖国、故国与离散华人认同的“民族英雄”。张丹认为,这些经历、举动为李丽华修正“附逆”标签,重塑自身具有“民族气节”的文化形象制造了良机。
到场的听众包括上戏在读的硕、博士等,大家一直保持着对主讲人提供论题的好奇与热情,一起度过了这个由女性研究者带来的以华裔女性电影人为主题的有深度更有温度的论坛之夜、惜别之夜。
(文:郑舒文、张丹、胡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