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紫藤博士论坛系列报道】第六讲分享:1911年—1959年多媒体戏剧 &浅谈莎士比亚在中国的当代诠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5-19浏览次数:8

5月12日晚18:30, “紫藤博士论坛”如期进行第六讲。两名主讲人以丰富的资料展示和精彩的讲解,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论坛上半场由戏剧美术与新媒体研究专业12级博士生陈如华主讲,题目为:1911年—1959年多媒体戏剧。围绕论坛题目,该讲座的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电影融入戏剧空间的实验阶段1911—1927;二、弗雷德里克·基斯勒;三、埃尔温·皮斯卡托;四、罗伯特·埃德蒙·琼斯与多媒体“未来的戏剧”;五、雷特纳·玛吉卡与20世纪50年代的“偶发”。通过五个部分的讲解,讲者为大家勾勒了1911—1959年间,多媒体戏剧发展的大致轮廓;讲解过程中,还放映了《恐龙葛蒂》等珍贵的影像资料,让同学们更为形象地了解多媒体在不同阶段的存在形态。
论坛下半场,题为“浅谈莎士比亚在中国的当代诠释”,主讲人为西方戏剧文化研究专业12级博士生陈莹。讲者首先从问题切入,提出:中国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出好看吗?是否有印象比较深刻的作品?这一问题引起同学们的热情互动。讲者随即介绍了国外莎剧的演出状况,并援引彼得·布鲁克“僵化的戏剧”中的阐释,从而强调“使莎士比亚成为我们的同代人”的必要性。接下来,陈莹又以林兆华的《哈姆雷特》为例,反观国内的莎剧演出,从“模仿”期的莎剧谈到莎剧在当代的多元演绎,传达出自己较为宽容和开放的戏剧观念。
本期论坛题目新颖、资料翔实,讲座方式更为灵活,注重与同学们的现场互动,听众和讲者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充分体现了博士论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