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坛】第四讲分享:中国偶戏的历史演变和区域分布&新时期昆剧创作:观念与形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30浏览次数:15

    4281830,同学们于紫藤庐迎来了“紫藤博士论坛”第五讲。本次论坛论及两个中国传统的戏剧样式——偶戏和昆曲,吸引了众多同学前来聆听。
论坛的上半场,题为《中国偶戏的历史演变和区域分布》,由导表演艺术研究专业13级博士研究生段琛同学主讲。段琛同学先从“木偶戏”名称辨析入手,提到了关于偶戏的几种说法;又从偶戏的源头起,历数中国偶戏在各历史时期的演变;接下来,讲者介绍了木偶戏在中国的区域分布情况,对不同类型的木偶做了细致分析,并放映木偶戏片段,辅以说明。最后,段琛提出关于木偶戏的研究现状,提及做此篇论文的理由:木偶戏留存于世的资料非常少,系统的研究文章直至近代才出现,而由于木偶戏操作的传承,历来都是口传心授,故缺乏文字记载。论坛“小结”虽然提出了研究木偶戏所要面临的问题,却也凸显了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下半场是由中国戏曲史论专业12级博士研究生丁盛同学主讲的《新时期昆剧创作:观念与形态》。论坛一开始,讲者便直奔主题地提出三种昆剧创作类型:传统剧目新创作(改编与移植)、新编古代戏(历史与非历史题材)及现代戏,总结出“传统与现代结合,恪守传统、整旧如旧,及解构传统、创新实验”三种创作观念。讲者结合每派代表人物,如提出“昆曲新美学”概念的白先勇、恪守传统的顾笃璜、解构传统的荣念曾等,对其创作观念进行分析。丁盛随即又介绍了在多种创作观念影响下昆曲的三种艺术形态:传统形态、现代形态、后现代形态,并以表格的形式对每种形态的剧本、舞台呈现及代表剧目等做了清晰的梳理。这场论坛显现出论者扎实的学术功底。
两位同学的研究均建立在对资料的大量占有上,且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在分享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两位博士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