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研究生赴云南艺术学院进行访学交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6-20浏览次数:40

2014年6月15日至18日,由我校研究生部副主任刘庆老师和研究生部郭甜老师带队,六位专业方向各异的研究生同赴云南艺术学院访学交流。云艺始建于1959年,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所特色鲜明、艺术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为云南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
 
16日上午,云南艺术学院为我们一行召开了欢迎会。出席会议的有云艺研究生部主任孟文老师、戏剧学院院长余力民老师、支部书记韩辉老师、副院长汪克敏老师、副教授杨军老师和杨俊霞老师等,戏剧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熊美老师主持欢迎会。熊美老师首先对此次访学交流的日程安排进行了说明,并围绕教学、实践、研究等方面对其研究生办学的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在肯定了该院在专著和教材建设中一直立足云南本土戏曲、话剧的特点来进行研究后,也指出由于研究生教学起步晚、学校的地理位置较边缘等原因,其研究生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建设等方面仍比较欠缺,特别是如何尽快地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是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他们的教学重点则是将研究生教学和博士点建设相结合。
 
刘庆老师对云南艺术学院领导、老师对我们一行此次访学的欢迎与重视表示感谢。他指出两所学校在教学积累上各有所长,认为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的教学思路明确,很有自己的特色,但两所学校研究生层面的交流较少,希望以后可以创造更多机会,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随后,余力民老师从教学、师资、地区合作等方面肯定了两所学院的深厚友情,对上戏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里,余老师邀请我们观摩了他为13级导、表演理论与实践方向的四位专业硕士所授的导演元素训练课程。本次教学是画面元素的训练,包括由双人练习完成的一个有关异地恋情的故事表演和由四个学生共同完成的一个有关夺权谋位故事的片段演出。余老师希望借此培养学生叙述故事以及建立舞台形象思维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画面的限制内能够做出有机合理的舞台调度,其表演一定要有新鲜感。
 
16日下午,我们与云艺研究生一起聆听了杨军老师所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云南民族民间戏剧》的讲座,这契合了我们对云南地方戏剧有所认识的期望。杨军老师的讲座是从云南民族民间戏剧的类型划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大块面来展开的。在前半段的讲座中,我们不仅了解了云南充满仪式神圣感的原始形态戏剧、宗教与民俗深度融合的民间戏剧形态特质,还对滇剧、云南花灯、云南京剧等云南地方戏曲剧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外,杨军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云南白剧、壮剧、傣剧、彝剧等少数民族剧种的情况。在对云南民族民间戏剧进行了宏观讲解后,杨军老师又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广前后云南民族民间戏剧的研究与保护概况,并对云艺民族民间戏剧教学思路和科研项目的开展进行了相关介绍。
 
讲座结束后,我们和云艺的领导、老师围绕着两个院校的研究生教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其中,熊美院长谈到他们戏剧学院的整个教学研究和创新项目都和国家以及省级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为学生打开学习的平台、实践的平台、交流的平台。研究生教学同企业、监狱、幼儿园、残联等单位都进行了戏剧方面的合作。刘庆老师则对我校的研究生招生情况和教学管理进行了介绍,提出我院非常重视MFA的实习和教学评估,从结果管理转向过程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同行的研究生们也结合自己本专业的教学特点和老师们进行了提问与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无论是MA,还是MFA,都应该坚持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并且要重视对学位论文的高质量要求。
 
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云南的民俗文化特色,我们一行于17日上午参观了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是云南民族文物的收藏、保管、展示、科研基地,以专题的形式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形态·改革与发展”、“民族服饰与纺织工艺”、“云南生态农业”、“民间美术”、“民族节日文化与民间乐器”、“民间手工艺品”、“民族文字古籍”等七个方面的内容,系统地反映了云南各民族优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当天下午我们还参观了云南民族村,对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佤族、纳西族、怒族、水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俗特色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晚上,云艺的老师特地安排我们在云南省滇剧院观看了新编现代滇剧《情暖春秋》。这是一场题为“中国梦·云南情”的云南优秀剧目巡演,讲述的是一个夕阳晚恋的动情故事,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滇剧优美的唱腔和隽永的艺术魅力。
 
此次云南之行,促进了我校同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增强了我们研究生对滇剧等地方剧种以及彝剧等少数民族剧种的了解,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也有助于培养我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与振兴民族戏剧的理想。 
(文/13级话剧史论MA艾莎莎;图/13级影视导演专业MFA马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