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三日至九日,研究生部的王春云、郭甜两位老师带领10位博硕士研究生到台北、香港两地的艺术院校进行了交流访学。
首先进入了台北盆地北麓的山腰,坐拥关渡平原的美丽校园——台北艺术大学,其自然的光影深深感染着所有人。
访学团一行参观了关渡美术馆的「亚洲巡弋」(Asia Cruise)作品展,此展以作为十四位台湾艺术家和四位策展人的串联结合的基础,邀请亚洲策展人与台湾艺术家以双向参与的形式,呈现出台湾艺术家与亚洲策展人的多重想像,四条线路分別呈现了台湾当代艺术家们所关注的议题与各式创作方向。
随后参与了法国留学归来的杨莉莉教授的课程,她详细地分析阐述了法国戏剧的发展轨迹:从50年代强调剧作家概念。到60年代的重新阅读剧本,加入导演个人观点,这也是戏剧导演的黄金时代——Planchor认为“不导经典不是真正的导演”,Perspective是导演的利器。到了70年代Nerdey的解除剧本——戏剧的历史由作者呈现,台词力量的突显与形式产生的意义,而80年代Metalecture Masquich的镜面反射派开始质问剧本意义。直至90年代则更多的强调去政治化,读剧本演文本。“剧场是聆听自己语言的存在”,这与“剧场节庆化”完全相悖的理念,也许是对这节课程最好的总结。
第二站,来到台湾艺术大学。表演艺术学院戏剧学系主任刘晋立教授热情地展示了戏剧学系的教学与课程,他与朱之祥教授亲切地带领一席人参观了台艺大的校园,其中古今合璧的图书馆让人难以忘怀。设计精巧、藏书丰厚,充满人文关怀。
吴兴国老师的课程“表演艺术实物与跨文化戏剧交流”带领我们与研究所同学们共同分享充满艺术创作精神与文化氛围的教学课堂。从戏曲身段的具体学习,到跨文化语汇的抽象运用,无一不震撼全场,让人收获颇丰。在课上,观摩了传奇剧场的剧目——改编自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提亚”,其戏曲的表现手法灵活而准确的演绎了古希腊的经典巨作,为跨文化的语义作出了最为直观的诠释。
第三站,是香港演艺学院。学术交流处人员迎接访学团代表后,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的院长Pro.Ceri Sherlock和高级讲师黄婉萍老师共同与访学团进行了会晤,系统地介绍了戏剧学院的教学系统安排,并与访问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其后,Pro.Ceri Sherlock和驻院编剧及戏剧文本创作课程组长潘惠森先生带领参观校园,一栋建筑中隐藏的数个剧场让人印象深刻。
下午四时,参与了由李永丰先生,纸风车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兼纸风车剧团艺术总监,举行的客席讲座。期间,李先生用生动的语言和视频资料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以及纸风车剧团的创立发展。
晚上观赏了戏剧学院演出的剧目“造谣学堂”(十八世纪英国著名戏剧家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的喜剧),该剧导演黄龙斌老师为上戏代表团做了讲解。
结束以上行程,上戏的研究生们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上海、台北、香港,拥有不同却独特的地理面貌与历史发展,更代表着丰富多元的文化与艺术形式。身处于不同纬度的我们就像是位于思想的不同端点,在无数差异中通过对话与交流,以激发出两岸三地文化上的波动与涟漪。该怎样连结三地之间的艺术创作,如何构筑其中的艺术脉动,这是本次访学带给大家的回想。
(文: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