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剧的本质去思考---中欧戏剧评论工作坊学员体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0-25浏览次数:9

     由上海戏剧学院国际交流中心,研究生部与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馆联合举办首届中欧戏剧评论工作坊于20131022日顺利结束。
        
这次戏剧评论工作坊的举办形式是所有学员共同观摩上海国际艺术节与创想周上热演的四出戏《推拿》,《陀螺》,《融》,《Wo与沃高台实验》作为评论对象,将剧评各自完成后由布达佩斯戏剧学院的马格多娜教授等三位老师组织工作坊进行集体点评。
      
原本看来这样的安排只是为了使容易趋向空泛的学术讨论有一个统一的话题基础,但是在集体讨论的时候大家都发现,三位老师手中被翻译成法语的剧评就像一叠被做过精心标柱的言论证据,而每个人所写的一切脱离实际细节的文字部分以及看似棱角分明而实则自相矛盾的观点都已被他们掌握。在大家把椅子围成一圈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出戏之后,老师开始逐个就剧评文章进行提问。而当学员在应答问题时涉及到戏里的具体细节,老师就会把全体学员带入讨论。在这过程中,老师会不断提醒每个人在剧评中对正在讨论部分的评论。每一个人都觉得,向来"自由"发表的观点,和看似更有说服力的文献引用此时都被严格套上了限制,而一旦当常用在表面进行粉饰的观点和文献引用被撕破,内在认识差异就暴露在老师们和自己的面前。
      
而在此次工作坊课上,我个人主要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1.
由于许多学员在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出戏时,都表示《陀螺》这出戏用肢体而非语言的叙述方法让自己印象深刻,而当老师让大家描述这出戏自己所看到的故事时,大家却在很多情节上有着不同,一部分原因是被诸如开场时玩陀螺的黑衣人等象征元素含义的解读差异,另一部分则是每个人在叙述时对舞台元素的逻辑重组有着明显区别。而马格多娜老师则给出她的观点,这个观点让我觉得相当新鲜:"所有我们看到的舞台上的表现手法,都是出于主观。所以真实是不存在的,真实只是一种叙述形式,我看到的是我自己的叙述,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真实只是我们对现实的摹仿与叙述。但是戏剧原本就不反映真实,只反映我们主观的叙述。任何一出戏,我们所以为自己看到的故事,我们在剧评中把它写下,都是我们自己在创造。"
    2.
工作坊老师之一法国导演丹尼斯先生一再向我们强调,在戏剧舞台上,不区分演员与舞蹈者,在西方戏剧界看来,只有一个概念,就是表演者。
    3.
对于许多学员的作业中都出现的对所观摩戏的导演工作的评论,丹尼斯先生把整出戏的演出情况看作是导演的工作是非常荒谬的,他很难理解为什么在许多份作业中导演工作似乎就是对戏剧舞台一切工作的统一称谓。他认为"导演是一个极为现代的职务,只不过在不到一个世纪前才出现并不断重要的职务。而我们评论的时候,首先应该看到的是舞台上和表演有关的成分,即演员与角色。
    4.
在对《陀螺》 演出中开场表演陀螺,并整场演出都坐在舞台左侧的黑衣人实际作用的讨论中,我提出,如果这个黑衣人对主要行动造成歧义解释而删除又无妨碍主要戏剧行动时,我们就应该做减法把他删除。丹尼斯先生马上作出了反对,他认为当一个角色在舞台上有能量,有"存在感"(present)时,剧评家就不该把这个角色排除到演出讨论外,因为这个角色就是戏本质的一部分。而黑衣人就是一个"存在感"的角色。

     
这次的中欧戏剧评论工作坊是一次着力于戏剧观的层面的实践教育活动。它使我体会到,当对原先自己在文档上写下的所有言之凿凿的肯定句询问三层,透到最核心的本质问题,我们才能在发现剧评这项工作最该具备的素养不是鲜明的观点也不是对舞台行动的再叙述附加点评,而从戏剧最根本层面进行探讨。
                                                                                          (文 |
戏文系11级本科 王是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