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博士论坛】第八期分享:“三言二拍”中非对称婚恋现象研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7-02浏览次数:15

2012530晚,博士论坛第八期在紫藤庐开讲。本次论坛由10级博士研究生曾双余主讲,题目为《“三言二拍”中非对称婚恋现象研究——<百宝箱><占花魁>为例》。
曾双余同学在中国古代文论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对明清时期的拟话本小说进行过深入研究。中国戏曲取材于古代小说的现象极为多见,“三言二拍”中的许多故事如今仍在戏曲舞台上被不断演绎着。因而,分析探讨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古代小说,对研究中国戏曲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讲座伊始,曾双余先对“三言二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熟悉由冯梦龙、凌濛初分别编撰的这些拟话本小说集。“三言二拍”是白话短篇小说的重要代表作,从故事类型看,按话本小说分类,有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桿棒、妖术、神仙等八个类别。从故事渊源看,“三言二拍”中的故事既有来自于历史记录、前人笔记小说、南戏杂剧的,也有源自于耳闻目睹的,还有冯、凌二人自撰的故事。这些故事广泛反映了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百态,尤其在明中叶以后社会和城市经济的变化、青年男女对婚姻理想的追求等方面有极为生动的反映,对社会黑暗也有所暴露和批判,。国内外对“三言二拍”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类:侧重于作品思想艺术研究分析;侧重于作品形式特征的研究;侧重于作品演化历史的研究;侧重于作品叙事模式及叙事类型研究。而曾双余的研究是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下简称《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以下简称《占花魁》)为例,着重探讨“三言二拍”中非对称婚恋故事的不同类型及其构成原因。
曾双余对“三言二拍”中的青年男女非对称婚恋现象进行了分类,按男女地位不同分类,可归纳为男高女低型、女高男低型、先后转化型、男女异质型等四类;如按故事结局分类,则有悲剧类、喜剧类和悲喜剧类。“三言二拍”中的婚恋故事极为丰富,作品约有数十篇,脍炙人口者不在少数,曾双余选取了《百宝箱》和《占花魁》两则故事,进行深度的剖析和比较,以点带面,来揭示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故,并从中总结出这一系列婚恋故事的创作模式、内在规律及其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内容。
曾双余认为,“三言二拍”中婚恋故事中的男女双方多处于非对称地位,或为门第不当,或为贫富悬殊,或为人仙(妖)异质。在故事中,男女婚恋双方都努力消除这种经济、政治、性质上的失衡。这种努力是否成功,导致了他们的婚恋故事的悲喜剧色彩。这些故事的产生,与明代经济发展有着较为直接的因果关系,反映了明代商贾在社会地位中的显著提高,也从侧面反映了“士农工商”这四民关系的松动。在这些小说中,唐传奇中经常出现的“门阀清贵”已渐近于无,门阀地位上的差距,不再像以前那样高不可攀,而经济方面的距离,则逐渐成为区分人们的另一个重要标杆。将这些故事与唐传奇(如《李娃传》、《霍小玉传》、《柳毅传》、《莺莺传》)相比,可以看出“三言二拍”的婚恋故事的悲剧色彩在整体上有所减褪,出现了不少市民通过努力,改变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消除双方地位“不对称”情况,从而争取到自己理想婚姻的事例。与此前唐宋元三代类似故事中大力宣扬的“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旨趣,有着明显的高下之别。
本次讲座的主题虽着眼于古代话本小说,但与戏曲题材研究仍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小说、戏曲曾同被旧时文人戏语为“文学之末技”,但它们在展现古代社会生活、尤其是普通百姓的人情百态的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古代小说与戏曲经常互相取材,但在展现故事时又经常出现不同的侧重,小说在揭露现实方面显然更为深刻有力,而不少悲剧题材的小说在改编为戏曲后,却往往以大团圆结尾收场(如《莺莺传》与《西厢记》,《霍小玉传》与《紫钗记》等),这其中的复杂缘由值得我们去探究寻味。在讲座的最后,听众们与曾双余同学便就上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找到一些值得探索挖掘的论题。这次讲座虽然吸引的听众不如以往几次那么众多,但主讲者深厚的学术素养、讲座本身的严谨深入以及大家进行的积极探讨,都使本次论坛的参与者们收获颇丰。(图/文:10博袁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