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博士论坛】第四期分享:反思建国初期戏剧舞台上的新女性形象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5-02浏览次数:53

  2012年4月25日晚上,紫藤博士论坛第四期热烈开讲。这次讲座由10级博士研究生李世涛主讲,题目为《被“主义”绑架的中国戏剧--反思建国初期戏剧舞台上的新女性形象》,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专程赶来,对这个充满吸引力的题目十分期待。
  在进入反思之前,李世涛同学首先谈到了建立戏剧价值体系的问题。通过研读和思考,他给出了自己构建的戏剧价值观,即“忠实于时代”和“反映人性”.对建国初期戏剧舞台的新女性形象进行讨论和分析,便在这一观念的引领下缓缓展开。


  李世涛同学带领大家回顾了建国初期的关于戏剧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在将戏剧作为“武器”和“工具”的语境中,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引入到我们的戏剧创作和批评之中。而建国之初的戏改运动又延续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五·五指示”的改人、改戏、改制引发了此后剧坛的一系列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戏剧舞台上出现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剧目,它们不约而同地都选取了男女婚恋题材,以表现新社会妇女追求婚恋自由为主题。在1950-1953年间的戏剧舞台上,这一批的剧目风靡南北、独领风骚。李世涛同学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七个剧目:《刘巧儿》(评剧)、《小女婿》(评剧)、《梁秋燕》(眉户)、《李二嫂改嫁》(吕剧)、《罗汉钱》(沪剧)、《赵小兰》(独幕话剧)、《妇女代表》(独幕话剧),通过比较它们的故事、人物、主题思想,发现这些剧目虽然来自不同剧种,但是却在上述三个方面都形成了较大的雷同。再将这些剧目与先前建立的戏剧价值体系进行比照,从而发现,它们在戏剧观念和编剧技法之上,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究其内因,与当时对戏剧功用的定义有关。而女性题材剧目的盛行,也与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实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世涛同学主攻戏剧(戏曲)创作和理论研究,因而,他从创作角度来反思这一时期的类型戏剧作品,并提出了自己对于本土戏剧创作的希冀和追求。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戏剧创作都不可能跳出意识形态而孤立存在,因而,无论处在何种意识形态之下,都理应产生优秀的戏剧。在讲座的最后,李世涛同学以蓬勃积极的理想和期待,对未来的中国戏剧创作发出了热切的呼唤。在座的未来戏剧工作者们带着共鸣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此后,许多研究生同学还与李世涛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有对“十七年”时期其他重要作品的引入比较,有对历史背景纷繁复杂性的进一步追问,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都获得了更多的启发。顾颉刚认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而回顾近代和当代的戏剧演进,也许并不是某一种历史书写所能完全昭示清楚的,因而,过去每一个时代的戏剧,都仍然值得我们反复追问并不断丰富对它们的认识。我们的紫藤博士论坛正朝着这样的方向不断努力着!(图/文:10博袁玉冰)